虎牢关大战,强者为王
公元198年,刘备的军队在徐州与吕布展开了殊死搏斗,而这场战斗的转折点便是虎牢关。吕布亲自出马,率兵强攻,冲入关中。刘备的麾下猛将们得知此消息,无不感到心中一紧,唯独张飞与关羽毫不畏惧,携手并肩迎敌。面对吕布,首先出战的是冲动的张飞。他手握长蛇矛,怒吼着对吕布进行猛烈攻击,与之苦战数十回合,难分胜负。正在此时,张飞渐渐感到乏力,竟逐渐败下阵来!关羽见状,迅速察觉到局势的危急,飞驰而上,和张飞一左一右夹击吕布。经过这场惨烈的战斗后,张飞内心懊恼不已,觉得自己竟无法独斗吕布。关羽的支援虽有助于胜利,却让他感到失去了锋芒。这一幕,也成为两人之间微妙关系的火种。
张飞求战不得,马超来袭
公元214年,汉中之战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西凉名将马超率军来袭葭萌关,意图突破蜀汉防线。张飞闻讯大喜,主动请缨,思要与马超一决高下。可军师诸葛亮却坚决不允许,表示“不可少了关羽”。张飞性格火爆,立刻怒火中烧,向诸葛亮恭敬地递上军令状,只求一场战斗。在这种态势下,诸葛亮无奈之下才同意让张飞出战马超。事后,张飞愈发愤懑不已,心中反复琢磨,明明自信可以单挑马超,为何诸葛亮要用激将法?难道真有人看不起他的战斗力?这种心理渐渐加深了他对关羽的嫉妒,导致两人的关系愈发疏远。或许,正是这种情绪促成了日后襄樊之战中他们的水火不容。
诸葛亮评价三英雄,实力立判
公元214年冬,西凉名将马超终于败走蜀汉,来投降。彼时,天下英杰汇聚在蜀中,马超的实力无人能敌。远在荆州的关羽得知这一变故,心中震惊,不断请求归蜀与马超较量。为了调和三人的矛盾,诸葛亮给了关羽一封含蓄的回信,信中对三员大将的实力做了精辟的评价:“超当汉之黥布,飞当汉之彭越,惟操北伐之任,定有所不如也。”意思就是,马超与张飞的实力相当,而关羽更胜一筹,堪称真正的“万人敌”。诸葛亮的评语犹如利刃狠狠刺入张飞的自尊心,令他愈发愤恨于关羽,内心的自卑感愈发严重。两兄弟愈发分裂,彼此关系如同水火难容。
南征北战,关羽屡建奇功
与张飞的境况大相径庭,关羽此时正在荆州进行战略对抗。曹操多次侵扰,关羽凭借地理优势屡有奇功,正如诸葛亮所言,荆州是北伐蜀汉的希望所在,身上重任的关羽无法后退。尽管曹军频频突破他的防线,关羽亲自率领部队展开反击,频频取得对中原精锐的胜利,最终成功收复南阳,结束了荆州之战,战果显赫。这一役使得关羽在历史上奠定了不世战神的地位。因此,当时的张飞早已退居二线,负责辎重部队,面对的不过是在山中游荡的贼匪,心中不免愤懑不已,他深知,时势已然改变,自己难以承担重任。
襄樊之战,万人敌陨落
公元219年,刘备称帝后迅速占领汉中,但大后方的荆州战线却岌岌可危。曹操亲自率领数十万大军南下,企图以荆州为战略基地攻占蜀汉。关羽意识到荆州的危险,立刻派人向刘备求援,然而刘备因攻打汉中而无暇他顾。面对曹军步步逼近襄樊,能够派出的支援军队仅有张飞。张飞心中早已将关羽视为头号敌人,他拖延调动,最终只派出了楚将孙琴率三千士兵前往。可惜,孙琴兵寡不敌众,迅速战败,而张飞的部队始终未能及时赶到。最终,关羽体势危急,只能壮烈牺牲,为国捐躯。当时的人们无不唏嘘,感叹天妒英才,实在是不可思议。
张飞的暴死,更无人问津
关羽之死可谓英勇悲壮,然而张飞却在几个月后猝然暴亡,死得毫无意义。公元220年,张飞因醉酒惹事,被部下所杀。世人都在叹息,张飞的死可谓自作孽,既愚且丑。紧接着,他的义弟刘备也在次年因病离世。这时,蜀汉的国力已然衰微,基础荡然无存。诸葛亮屡次出兵祁山,试图恢复中原的局面,但大业已成泡影。最终,这一切的沉沦都与张飞自大的行为密切相关。
结语
诚然,三国鼎立乃历史的必然结果。若刘备当初早听从诸葛亮的计谋,巩固后方;若张飞不自以为是,全力支持关羽,也许历史的轨迹能够重写。但是,天意难违,历史的轨迹早已注定,蜀汉只能黯然谢幕。关羽与张飞,二人同为杰出英才,但结局却截然相反。或许,正如古人所言:“器量决定结局。”关羽的死,令人歌泣;而张飞则因糊涂的死去遗憾终生。后世评论说:“飞有勇无谋,羽有谋无命。”这犹如为历史画上了一个令人惋惜的句号。人生如此,兄弟间也难免发生隔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慷慨地说道:“飞短视,故生隙;羽眼高,未免祸债。”历史并非简单的权谋教科书,更是人性深邃的升华与泯灭。当两个心意相同、情同手足的兄弟间也无法克制自己的嫉妒与猜忌时,最终历史的潮流终将将他们淹没在不归的时代之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