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来可以有华为和中兴!
如今很多香港人提到华为,都是一脸羡慕,但其实最应该做出华为的本应是香港企业。
华为刚刚建立时,做的是交换机,代理的就是一家香港公司的产品。
若干年以后,华为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民营公司之一,而当初的那家香港交换机公司早已没有人知道了。
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般香港公司和内地优秀互联网公司的不同。
这家香港交换机公司满足于内地公司代理自己产品后的小富即安,而华为在代理香港公司的产品前就通过摸底调查了解到产品在国内有极大缺口,并且着手自主研发交换机,通过技术换代和升级创立自己的品牌,于是多年以后,市场只知有华为,竟不知当初的那家香港公司矣。
企业如此,香港投资人对待内地创新型企业也是这样。
比如说,中兴,最初是做半导体的,当时还是一家有两家港资公司的合资公司。但是在赚到钱后,香港投资人和中兴领导层就下一步行动产生了严重分歧:香港投资人希望尽快拿走利润,而侯为贵为代表的内地高层则希望把利润投入更多研发,换取公司更长远的发展。
最终双方不欢而散,侯为贵带着一帮人另立门户,成立中兴维先通,然后再和港资已经撤出的中兴半导体合资成立中兴新半导体,再由中兴新半导体成立中兴通讯。
华为和中兴的这两个例子其实并不是孤例,而是当时普遍存在的现象:像华为和中兴这样的公司在成立初期都有港资背景,说一句不好听的话,香港人即使是什么事都不干,都已坐在国内互联网的风口上了,如果坚持到现在,就会等到和内地公司一起开创大局面的机会。
但香港公司和香港投资人纷纷选择了放弃内地互联网公司。
都怪李嘉诚?
问题就来了:在失去的20年里,香港人到底在干什么?
其一,大量投资稳赚不赔的基础产业,比如现在珠三角一带到现在仍存在着大批的港资服装厂、电子厂、水电等基础项目,以李嘉诚为代表。
其二,投资有明显投机倾向的房地产行业,还是以李嘉城为代表。
香港企业家为什么不去投资或创立阿里巴巴等内地互联网企业?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李嘉诚。
想当初,李嘉诚的小儿子李泽楷利用数码港空手套白狼,变出600亿市值的盈动数码动力的时候,“小巨人”何其风光?但随后互联网泡沫破灭,李泽楷最后还是只能靠着老爸的救济活下来。
从此以后,李嘉诚就从内心十分抗拒互联网公司。
一个李嘉诚也就罢了,大多数香港人都不去搞互联网公司,那就有问题了。
原因只有一个:很多香港人从骨子里认为,华人的高科技公司是不可能超越欧美的,中国人赚点三来一补的加工费就可以了,搞高科技只能死路一条。
这一点从李泽楷出清腾讯股票也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1999年,李泽楷以220万美元购入腾讯20%的股票,然而不到两年后,他就将这些股票以1260万美元卖给南非的MIH控股集团。
当时,电讯盈科还是香港最赚钱的公司之一,李氏家族的现金流也没有任何问题,李泽楷出清手中的腾讯股票,就是认定了腾讯将来没什么作为,套现走人为上策。
要知道,电讯盈科现在的市值365亿,腾讯的市值为3.1万亿,20%的股票如果还在手上,最少值6000亿,就是10个电讯盈科!
如今,李嘉诚以近乎决绝的态度抛弃了在中国上千亿的资产,作为商人的李嘉诚,高抛低吸是其惯有手段,也无须过分指责。
但是问题是,回收了大量资金后的李家不是把这些钱用于投资中国的创新企业,而是把这些足以买下英国的资金投入到“母国”英国的水电、天然气等基础性项目中!
原因也很简单,他看不到内地创新型企业的前景。
香港,你还要假睡到什么时候?
天做孽,犹可活。自做孽,不可活。香港最大的问题是人,是人的思想。
香港回归前,很多香港人非常看不起内地,当时香港的警匪片中一提到穷、乱、脏的地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拿深圳、东莞开刷。
但如今你站在深圳口岸看香港,深圳这边政通人和,一天一个模样,香港那边老楼依旧,极目萧瑟,但很多香港人至今仍然初心不改。
香港人最大的毛病,是脱胎于半殖民时期对秩序的盲目遵守。
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让香港人在精神上更加保守,缺乏开拓精神,更别提让他们完成产业升级,而且还造成香港行事效率的低下。
其次,过分强调自己是法制社会,而看不到人情和人性的内在需求。
比如说,早在1999年,内地就提出和香港合办包括悬浮铁路等项目,还有后来的高铁项目等,但所有这些项目一到了香港法院就是旷日持久的论证,迟迟不能决策,而内地经济却在香港还在论证过程中就已经实现了腾飞。
这些年,当内地正在大步和世界接轨,不断升级产业结构的时候,香港其实一直在进行自律的产业降级。
但背靠着强大的内地市场,香港的产业降级也是可以持续发展的。比如说,发挥香港购物天堂的优势,做好自己的服务,光是一个内地市场香港就吃不完。
但内地发展得越好,内地游客去香港越多,一些香港“精英”心里越不平衡,他们想到的不是抓住机会扩大业务,趁机完成产业升级,而是利用那些中看不中用的所谓民主,极尽对内地限制和排斥之能事。
香港,你还要假睡到什么时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